t1139p57

1959年,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,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

1959年,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,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,他立即走上前接过车把,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在温泉区的道路上,这张照片成为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见证。[凝视]

1959年初春,广州从化温泉宾馆的一条小坡道上,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。一位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弓着腰,双手紧握车把,费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。

这个人是周恩来总理,车旁小跑着跟上的是邓颖超,后面还有一位推车的女工。这不是摆拍,而是总理夫妇散步时遇到女工拉货困难,自然而然上前帮忙的真实场景。

当时在温泉宾馆工作的李师傅后来回忆,总理每次来都不像是休假。那十天里,他几乎走遍了附近所有村庄,连刮风下雨都挡不住他的脚步。

最让温泉村村民记忆深刻的,是总理踩着结霜的碧浪桥进村那天。他第一站就去了村小学,看到孩子们在寒风中冻得通红的小脸,立即转身对村干部说要改善教学条件。

更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,总理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:村民们守着天然温泉,却还要跑到流溪河里洗澡。原因很简单,当时没有公共澡堂,村民用不上自家门口的温泉。

“这不行,得想办法。”总理当场拍板要建公共澡堂,不到两个月,一座150平方米的温泉浴室就建成了,彻底解决了村民“望泉兴叹”的问题。

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总理的每次基层走访中都能看到,同年在河北井陉煤矿,他猫着腰走完狭窄的矿道,把矿工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摸得一清二楚。

当发现煤矿生产储备不足时,总理直接下达指令:9月前必须达到6个月储备量。有干部反映矿工工资偏高,总理立即反驳:“井下工作又黑又危险,这钱该给!”

回过头看那张蹬三轮车的照片,最打动人的不是总理的身份,而是他那种自然而然的举动。没有前呼后拥的随行团队,遇到需要帮忙的事就伸手;不搞走马观花的调研,连幼儿园孩子的棉衣厚度都要关心。

在温泉村建澡堂这件事上特别能说明问题,从发现村民洗澡不便,到澡堂建成使用,整个过程的效率让人惊讶。关键是总理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,没有任何“帮你们解决问题”的恩赐心态。

老员工们回忆,总理在温泉宾馆的每一天都在解决各种问题,村民反映什么困难,他都认真记下来想办法。这种工作状态,比现在某些干部的“打卡式”走访要实在得多。

总理对“官架子”的理解和现在完全不同,在他看来,帮工人推车、给村民解决生活问题,都是当干部应该做的事。这种亲民作风不是刻意表演,而是融入骨血的本能反应。

那位当年跟着总理一起推三轮车的女工,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下午会成为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画面。更没想到的是,这个瞬间会成为衡量干部作风的标杆。

从煤矿安全到工资待遇,从孩子上学到村民洗澡,总理关心的事情看起来都很琐碎,但件件都戳在民生的痛点上。这种“把群众小事当大事”的态度,或许正是老一辈干部赢得人心的关键所在。

反观现在的一些调研活动,有的领导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就走人,连群众的手都没握热乎,更别说解决实际问题了。相比之下,那个弓着腰蹬三轮车的背影显得格外珍贵。

真正的亲民不需要刻意设计和包装,就像总理那样,看到需要帮忙的地方自然而然地伸出手。这种发自内心的为民情怀,比任何表面文章都更有说服力。

想想看,如果现在的干部都能像总理那样,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当成自己的职责,很多基层矛盾可能早就化解了。那种“说干就干”的工作效率,也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学习的。

这张老照片至今还在提醒我们:衡量一个干部好不好,不是看他说了什么漂亮话,而是看他为群众做了什么实事。周总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“人民公仆”。

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“接地气”的干部?是那种能叫出每个村民名字的驻村第一书记,还是雨夜跟工人一起抢修水管的社区书记?或者是主动帮老人提重物上楼的街道办主任?

如果让你给现在的领导干部提一条建议,你最希望他们学习老一辈什么作风?是这种随手帮忙的自然举动,还是说干就干的工作效率,又或者是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工作态度?